小武,这回和你说说人生的终极问题——“生死”。我们中国人应该是最怕“死”的民族了,生活中凡是和“死”相关的事,都会绕开走,怕沾到晦气。说实话,关于生死这个问题,我过去很少思考,因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。后来,随着身边长辈的一个个离世,我才发现:原来我是恐惧“死亡”,一直害怕面对它。
我一直深受这样一个问题的困扰:人活着是为了什么?社会给了我答案——金钱,于是我就一直被金钱牵着鼻子走。赚钱、花钱、再去努力赚更多的钱。。。但越拼命赚钱,越不认识自己。用金钱刺激获取快乐如同磕药,来的快、去的更快,刺激越大、我越迷茫: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?
促使我认真思考“生死”,是在我40岁之际。那时我想辞职下来做点有意义的事,但纠结没有工资收入的情况下,万一自己得了绝症,需要一大笔钱治疗怎么办。当我和你妈妈说起这个顾虑时,她直接回了一句:“如果是绝症,治疗也是痛苦的,与其痛苦的拖延时间,宁可选择不治疗”。这一句话让我瞬间释怀:对呀,我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“生”呢?
当我放下恐惧,直视“死亡”时,我才慢慢明白:原来人生的许多纠结,大多因为“怕死”:
・胡吃海塞、挥霍无度、醉生梦死,我们的这些纵欲行为,其实就是对死亡的焦虑。
・人到中年,突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,于是中年危机爆发了。这也是对死亡的焦虑。
・对孩子过度溺爰、过度期待,本质是传递焦虑给孩子,这还是对死亡的焦虑。
找到了人生焦虑的本源,我意识到:只有想通了“生死”,才可能明白自己的一生该怎么过;只有理解了“生死”,才可能有清晰的价值观。于是,我开始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——人为什么会“怕死”呢?追根究底,我想无非因为有“三怕”:
1)怕“死前痛苦”;2)怕“死后遗憾”;3)怕“死后世界”;
所谓“生死”问题,无非就是如何看待这“三怕”的问题。然而,中国文化是否定“死后世界”的,我们认为“人死如灯灭”,因此生前要及时行乐。。。诸子百家中,也没有任何一家对“死后世界”做出系统全面的论述。孔子说: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,你看即使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儒教,也只是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,并没有涉及生死的本质问题。因此相比虔诚的宗教信徒,也许中国人的“生死观”要更简单一些,只需要思考——“死前痛苦”和“死后遗憾”这两个问题。
选择安宁
对于“死前痛苦”的场景,我们的记忆一定是这样:躺在床上,疾病缠身,痛苦得要死;要不就是孤独在医院里,手脚都不能动……我对“死亡”的痛苦记忆,来自幼时爷爷的去世。那还是在80年代初,中国地方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,甚至没有像样的抢救室。我记得那天,几个医生骑在爷爷身上,拼命的按压他的心脏,但最后也没能抢救过来。他走时,胸肋骨都是断的。。。后来听说,爷爷最后只挤出一句话:你们让我走吧。。。但周围无人敢应答。爷爷的逝去对我幼小的心灵是莫大的刺激,我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如此“残忍”,为什么要让爷爷这样痛苦的离去。
现在不同了,科技昌明,有各种医疗手段能够延续最后的生命,但这也造成了“过度医疗”。就说我的奶奶吧,她算是“无疾”而终,然而她走前已经卧床并且痴呆了十年,是各种医疗仪器延续了她的生命,也许离去对她是一种解脱。还有姥姥,连续两次手术夺走了她的生命。也许不做手术,她还不会走的这样快。
随着对逝去亲人的思考,我读到了一篇文章:“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?”。文中讲述了一位叫查理的医生发现自己患了胰腺癌,他面临两套治疗方案:一种是通过治疗,把存活概率从5%提高到15%,但是生活品质会大受影响;另一种就是保守疗法,保证生活质量,但无法提高存活率。查理医生选择是——放弃治疗。他不做化疗和手术,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和家人在一起。数月后,他在自己家里逝世,家人都陪伴在左右。面对绝症,查理医生选择了生命质量,这也是大部分医生的选择——面对绝症,医生们往往选择最少的治疗。
医生们为什么这样选择?我想是因为他们深知药物和手术对生命的伤害,最后的治疗不是给患者多一点享受生命的时间,而是痛苦。而且,对于绝症患者来讲,最后一两周花掉的医药费,也往往超过他之前一辈子的医药费总和。据说,中国人的医疗费用有75%都花在了临终前,一个中产家庭亲人去世在医院里花费近20万。然而同样一笔钱,如果按照每年1万元投入到体检、锻炼、享受生活上,够花20年。。。
面对死亡,人们为什么愿意一掷千金呢?是“怕死”,让绝大多数人过分看重生命最后的一两周,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。在健康的几十年里,人们浪费掉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?与其生不如死地多活几周,不如用这个钱把人生几十年活好。那句老话说一点不错——珍惜生命,从平时点滴做起。
这个时代,我们有权选择“不受苦”,“死前受苦”是有解的:按医生们的选择——安宁死。面对绝症,不使用医疗设备延长生命,仅用最少的“安宁疗护”减轻痛苦。想通了这一点,我对“绝症”不再焦虑,对“死亡”也不再那么恐惧了。
向死而生
说到“安宁死”,很多人是有误解的,以为放弃治疗是一种轻生的态度。但我认为恰恰相反,这种对待“死”的态度,其实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日子。是啊,死都不怕,还怕活吗?这时回头再看“生”的问题,心里顿时坦然了。“死后遗憾”也是有解的:就是把现在当成最后一天来活——这就是“向死而生”的人生态度。
“等我老了…、等我有了…、等我…”,这些都不是“向死而生”的人生态度。把每一天都当作是“最后一天”,“珍惜现在”才是它的核心要义。算算自己这一辈子还有多少天可以做事,然后把要做的事情,按“重要度”列一个清单。这时你会发现:我们并不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的事情。有些事情,看起来重要,仔细想一想,其实还有更重要的;很多事情,觉得没钱不行,仔细想一想,其实并不是必要条件。
当我选择站在“终点”回头思考人生,我珍惜的不再是“先努力赚钱,再如何如何”,而是“眼前”最重要的那件事。“向死而生”让我看清了“什么事情要做,什么事情不做”,让我明白了“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,什么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”。正是因为对生死问题——“死而无憾”的深入思考,我才最终有勇气在40岁辞职,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,选择活在当下。我不再担心绝症,不再焦虑未来,只专注于把现在的每一天过好,把时间用来做那些自己认为对的、有意义的事情。
深思至此,我终于明白:一个人只有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,才会有稳定的欲求,才有可能被满足,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。清晰稳定的价值观来自对“生死”的思考,“怕死”的价值观,它禁不起考验。
超越死亡
再进一步思考“生死”,或是说从哲学的高度思考——生命之所以有意义,正是因为有“死亡”。假如没有死亡,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。既然生和死都有意义,我们可以为生而满心欢喜,也不必为死而过于伤怀。假如我们人不死,我们的社会就要死亡,最终每一个个体也难逃死亡的厄运。有生就有死,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。基督徒说:“死亡是人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”。我虽然不是基督徒,但当我走到生命尽头之时,我也想对周围人讲这句话。
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,而是遗忘。
死亡就是彻底的结束吗?死亡就是和这个俗世完全没有联系了吗?在《生命的清单》这本书里,有一个有趣的故事:人死后并不会完全离开,他们会停留在一个候机厅里,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提他们的名字,他们就不会死,一直到完全无人提及他们为止——从这个意义上讲,人是要死两次的,一次是肉体死亡,另一次是精神死亡。当所有人都忘记了你,才算真正的逝去。
人是可以通过创造“价值”,让自己变得不朽的。不必成为伟人,普通人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“价值”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,就好像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相同的,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独特的“痕迹”。一个独特的表达、一个巧妙的设计、一个智慧的看法、一个挺身而出——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“价值”。你创造的独特“价值”,会影响周围的人,他们会带着你的“基因”,流传下去。这就是人类“超越死亡”的方式——个人价值的贡献。
什么样的“价值”可以不死呢?对别人有帮助的东西。只要对别人有帮助,别人就会持续地怀念你,传播你。你的“价值”才会被上传到人类集体的“意识云盘”里,永远不灭。写到这里,我把自己也写明白了,那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有了答案——人活着是为了什么?为了做点事情,做点不同的事情,做点对“别人”有价值的事情,做点“超越小我”的事情。
最后总结
1)我们为什么怕死?
一怕:“死前痛苦”;二怕:“死后遗憾”;三怕:“死后世界”;
一怕:“死前痛苦”;二怕:“死后遗憾”;三怕:“死后世界”;
2)怕死是有解的:
死前痛苦——用“安宁死”的方式,减轻痛苦;死后遗憾——用“向死而生”的态度,活在当下。
死前痛苦——用“安宁死”的方式,减轻痛苦;死后遗憾——用“向死而生”的态度,活在当下。
3)人类“超越死亡”的方式:
通过个人价值的贡献,影响周围的人,传播自己的“基因”。
通过个人价值的贡献,影响周围的人,传播自己的“基因”。
4)人活着是为了什么?
为了做点事情,做点不同的事情,做点对“别人”意义的事情,做点“超越小我”的事情。
为了做点事情,做点不同的事情,做点对“别人”意义的事情,做点“超越小我”的事情。
本站内容均为原创,未经作者允许,禁止转载!
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,就请打赏我吧:-)您用金钱的称赞,能让我陪您走的更远。
写的真好,学习了
偶然间发现这个网站,一口气看了几十篇博文,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理财避税等知识。不过这篇与这个博客不是很搭的博文反而可能帮助最大。十分感谢。
你的留言让我很欣慰!的确,这篇文章是我最用心写的,它是我幸福的根源。
你好像一直和小武讲话~以后他看见你留下的这么耐人寻味的网站文字,会有怎样的心情呢。不敢想。
感谢你的打赏。是的,我能开设本站就是源自小武。我决心对他少一点说教,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他一点人生启发:)
不用谢~虽然源自小武,但你的文字,也的确让其他读者深受启发。不知道您所在哪个城市,是东京吗
我住在东京府中市,因此我的税务文章,也多以这里的政策为例介绍的。
您好,我是在HMV购物意外发现可以获得一些Ponta积分,最初是在搜索Ponta积分的攻略时找到了您的博客。又因为之后有去日本留学读研的安排,所以对博客里的很多在日本的生活相关内容都很感兴趣,默默读完保存在了我的个人笔记中。后来在自由人生篇章看到您的一些对于生死与世界观的看法,竟与我先前进行自我思考得出的结论出奇的相似,只是我自己还未曾正式参与工作,未曾正式踏入社会,所以对于得出的结论并不敢非常确信,今天看到您的文章,说实话让将要赴日的我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感到安心感。忍不住发出了留言,非常感谢。
谢谢你的留言。我想生活中你一定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,不然不会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同感。欢迎随时来这里坐坐,让我们一起“向死而生”,共同体验生命的意义。
文字真的很真诚,非常喜欢。
我是在做年末调整的时候搜到您的文章,非常感谢。
刚来日本不久,偶然看到了您的文章,感觉深受启发,有很多实用性的文章还没来得及细看,就先打赏了两笔~如果方便,希望可以加个好友,我自己的业务里可能也有一些能够共赢的点,找时间交流交流~
谢谢你的打赏!
抱歉,微信我很少用,欢迎邮件交流:tuixiu40@gmail.com